《解放》周刊:照亮民族独立前程的火炬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中国在坚决维护抗战大局的同时,与顽固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2月1日,《解放》周刊全文刊发起草的《中央发言人对皖南事变发表谈话》《中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命令与谈话》和陈毅、等署名的《新四军将领就职通电》《新四军将领声讨亲日派通电》,并配发社论《抗议无法无天之罪行》,用词辛辣,直击要害,明言皖南事变是“自毁军令,自坏国法,自相鱼肉,自损国力之举”,当局“说的是仁义道德,做的是男盗女娼”,揭露当局的分裂阴谋。
1940年10月4日,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调遣数万大军,进攻苏北新四军陈毅支队。陈部被迫自卫,发生黄桥战斗,即所谓苏北事件。韩德勤大肆发布宣言通电,污蔑新四军“擅自渡江”、“属意摩擦”,颠倒黑白,挑拨内战。12月16日,《解放》周刊发表《苏北事件真相》,全面介绍陈毅部被迫渡江、韩德勤领导以及陈毅部被迫自卫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得以昭告天下。
刊物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举旗定向、凝神聚力、鼓舞斗志、探索真理的重要使命。诞生于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的《解放》周刊,始终为全民族抗战鼓舞精神,在人们惑于“速胜论”和“速亡论”之际,刊发《论持久战》,廓清种种迷思,坚定决心、提振信心;在破坏统一战线时,勇于斗争、维系大局,成为党在抗战时期文化抗战的一面战旗,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著名诗人贺敬之在长诗《放声歌唱》中将《解放》周刊誉为“火炬”。这把“火炬”点燃了抗战舆论的熊熊烈火,也照亮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光明前程。
当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全集等原著未正式出版,《解放》周刊是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解放》周刊共发行一百三十四期,其中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一百七十多篇。这些文章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第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的译介和研究,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纪念恩格斯》《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马克思墓前演说》等。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是抗战时期党报党刊中发表最早、分量最重的经典原著之一,经《解放》周刊发表后,不仅在延安哲学界、历史学界引起极大关注,也影响到国统区的哲学界和历史学界,极大推动了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研究;第二,转载共产国际和苏共中央的政治报告、决议等,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等,如《社会的存在与社会的意识》《发展是对立的统一和斗争》《什么是乌托邦社会主义》《马列主义论战争及其起源》。
1937年4月至1941年8月,《解放》周刊作为中央机关唯一的政治理论刊物,“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宣传中国的创新理论和政策主张,被誉为“最具权威性的刊物”和“全国抗日舆论的模范”,“声名还远播于国外”。在四年多的办刊时间里,《解放》周刊始终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坚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阵地,展现了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成为引领全民族抗战的精神旗帜以及党报党刊史上的一座丰碑。
《解放》周刊刊发大量揭露日本罪行的时评或通讯。1937年4月24日,创刊号刊发署名“关外征夫”的长篇通讯《铁蹄下的东北》,用愤怒的笔触,全面揭露日本在中国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凡是日军所驻的地方,除了奴役同胞以外,还要每家供给他们一个美丽的青年妇女,俾他们好发泄,即未发育之,也要同样受到奸淫,如有不从命令,那么屠刀落头,立即死在他们暴力之下”。这一期还刊发时评《日本当前的政潮》,分析日本国内政治形势,指出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的政策不会改变,呼吁全国人民保持警惕。5月31日,第五期刊发名为《绥东告警!华北危急!》的时评,呼吁发动全国力量保卫华北。
为加强党的理论和思想建设,《解放》周刊还专门开辟“理论增刊”“学习指导”“学习特辑”“党内教育”等专栏。刊发的《论联共党史课本》《联共党史研究提纲》《联共(布)党史研究资料》《研究〈联共(布)党史〉名词诠释》等文章,为提高党员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提供了理论资源。《论员的修养》、陈云《怎样做一个员》《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支部》、张闻天《论待人接物问题》等最早都发表在《解放》周刊上,在党员教育和党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党的优良作风的巩固和加强产生重要影响。
洛川会议召开后,《解放》周刊为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月,中央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会议,讨论制定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进一步确定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任务及各项政策。《解放》周刊及时宣传洛川会议精神和党的最新政策,刊发《一切为着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明确指出中国的方针是保卫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的方针。为进一步阐述中国关于全面持久抗战的理论与主张,《解放》周刊发表彭德怀的《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先决问题》(第二十五期)、周恩来的《怎样进行持久抗战》(第三十期)等理论文章,初步总结持久抗战经验。在党内外对抗日战争能否胜利感到迷茫之时,《解放》周刊用整整四十个版面(占当期总版面的一半以上),率先刊发的《论持久战》,并刊登的题词——“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批判和澄清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使人们对战争的发展过程和前途有了清醒认识。此外,周刊还发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目前阶段的任务》《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奋斗》《国共两党统一战线成立后中国革命的迫切任务》《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等重要理论文章,全面阐述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解放》周刊为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平台。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为扩大六届六中全会影响,会议一结束,《解放》周刊就全力投入对《论新阶段》的编辑和校对工作,在战事频仍的情况下,仅用十九天时间就编辑出版“扩大的六中全会专刊”,刊载《论新阶段》全文及在此基础上通过的政治决议、通电等文件。同时,新增版面、发表时评,向党内外全面报道、宣传六中全会精神,成为宣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
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解放》周刊是当时中国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阵地。
《解放》周刊发表的文章,无论时评还是论著,标题拟定都独具匠心,直击问题本质,具有很强的战斗性,例如《上海爱国领袖被起诉了!》《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争取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上前线去》《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是谁在故意挑拨摩擦?》《共同防共即是》《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等。在理论宣传题材上,《解放》周刊并没有就理论谈理论,为了更好传播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拘一格,大胆创新,采用诗歌、散文、小说、通讯、杂文、报告文学、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时还刊登木刻版画。这些形式与理论文章相配合,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解放》周刊是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思想发展史的重要文献。据初步统计,《解放》周刊刊发的文章四十多篇,包含署名文章、代中央起草的文件、以他人名义发表的论著或联名发表的通电等。《选集》第二卷共计四十篇文章,其中二十多篇曾在或首次在《解放》周刊发表,如《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目前阶段的任务》《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五四运动》等。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7月8日,中央发出《中国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以下简称《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向全国民众表明中国抗战到底的决心。四天后,《解放》周刊全文刊发《通电》,7月19日刊发时评《卢沟桥的抗战》,提出“第二个九一八的号炮已经发动了。一切革命者动员起来,准备立即到抗日阵地上去”。洛川会议召开前,《解放》周刊先后发表《坚决保卫平津华北!坚决抗战到底!》《唯有坚决抗战到底才是中国的出路》、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方针办法与前途》等时评或理论文章,积极宣传中国关于争取抗战胜利的纲领和政策主张。
《解放》周刊诞生于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夕,高举“抗战救亡”旗帜,创办仅三个月,就在上海、南京、武汉、北平、天津、西安等地广泛发行。到第七十多期时,总发行量已达七十余万份,发行量最多的一期达五万多份,而且被多处翻印。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也是党永葆纯洁性和先进性的关键一招。《解放》周刊以坚决的斗争精神和灵活的斗争手段,冲破当局的阻挠和破坏,揭露其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分裂活动,澄清顽固势力恶意制造的种种谣言,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第二十七集团军杨森部执行蒋介石密令,派兵包围湖南平江嘉义镇新四军留守通讯处,杀害通讯处负责人、湘鄂赣特委书记涂正坤,湘鄂赣特委组织部部长罗梓铭及通讯处工作人员等六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平江惨案”。8月20日,《解放》周刊第八十一期刊发在平江惨案诸烈士追悼大会上的讲演词《用国法制裁反动份子》以及《周恩来关于平江惨案的谈话》《延安各界追悼平江惨案大会致全国通电》,要求严查惨案真相,抚恤死难者,对肇事者严于惩治。周刊还刊登《中央挽联》,上联“顽固份子,罪不容诛,挟成见,作内奸,专以残杀爱国英雄为能事”,下联“员,应该警惕,既坚决,又灵敏,乃是对付民族败类之方针”,表达对反动行径的抗议和对烈士的沉痛悼念。
- 上一篇:盘点2024 万兆光网商用元年开启应用多地开花_通信世界网 ">下一篇:盘点2024 万兆光网商用元年开启应用多地开花_通信世界网